<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案例评析

        浅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

          发布时间:2010-09-27 16:22:19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近几年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未成年人犯罪呈高发态势,然而未成年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的特殊保护,。由于未成年人的特殊性、人格的可塑性,从挽救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运用到刑事司法之中,重视未成年人案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定性准确和量刑适当是刑事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尽可能借助犯罪具体情节进行适当处理,实现对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双赢局面。 通过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来达到矫治的目的是一种理性选择。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诉讼程序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一、坚持依法办案原则。

            依法办案原则是法官办理每一起案件的基本原则,无论什么情况、有什么原因,都不能枉法裁判。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除了要依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外,法律所确定的原则、立法的精神、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法官在办理案件时都应加以掌握和运用。另外,还要求法官要正确使用自由裁量权,根据具体的案件,相关的案情,多方面考虑案件的相关因素,用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去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个未成年犯罪人的量刑。

            二、坚持量刑从宽的原则。

            对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相对较短的刑期,从轻处罚;或者在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这就是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原则的规定,这一原则是基于未成年犯罪人责任年龄和能力不完备以及较易接受教育感化的特点而确立的,反映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刑法目的的要求。其次,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下,未成年犯罪人的从宽原则还可以从定罪和量刑两个方面而言,即在具体适用时“可轻罪的不重罪,可轻刑的不重刑”。在从轻、减轻判处的同时多适用缓刑,这是依法体现保护政策、实现惩教、挽救的较好方式,实践证明将那些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判处缓刑后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接受监管改造,有利于他们积极改过自新,也避免了判处实刑后服刑时可能产生的交叉感染。同时,在具体审判中,严格依照刑法规定,准确适用从轻处罚或减轻处罚,把握好处罚尺度,做到罚当其罪,兼顾教育其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也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律、司法解释中均强调,对未成年犯罪人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是因为未成年人犯罪既与其生理、心理发育不全有关,还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有关,未成年人不像成年人那样犯罪目的明确、主管恶性大、反社会意识强烈。未成年人犯罪往往是一时冲动,或者是讲哥们义气等。未成年人可塑性强,因此,对未成年犯罪人,应以一种人性的宽容来对待,应以教育为主,及时有效的教育能够让其吸取教训,使其改恶从善、健康成长,避免再次犯罪,从而起到保护未成年人和防卫社会的双重功效。

            四、坚持“寓教于审,惩教结合”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被告人的庭审教育工作。

            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理应惩罚;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理性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差,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候,最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理性的点拨。为此,应当紧紧抓住庭审这一有利时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作有针对性的教育。一是开庭前坚持与被告人见面。在告知其诉讼权利的同时,了解其犯罪原因,进行庭前教育,帮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使其在心灵上对犯罪后果有所触动;二是坚持与法定代理人见面。必要时到被告人住所地了解其家庭环境、平时表现,掌握第一手材料,把握其犯罪根源,找准感化点和突破点,为庭审教育作好充分准备;三是发挥诉讼参与人的作用,全方位地开展庭审教育。庭审中,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要语气和缓、有耐心,用启发、疏导的方法进行教育,态度平缓又不失严肃,让未成年被告人在情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交待和陈述,营造较宽松的法庭气氛。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要把未成年人审判的着眼点放在对失足少年的教育挽救上,目的是使他们最终回归社会,重新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使他们在迷航的人生中重燃希望,找到新的前进方向。

        责任编辑:邹鹏举    

        文章出处:bat365app手机版下载_h365邮箱官网_365怎么查看投注记录人民法院民二庭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